尊龙手机版官网,D88尊龙充值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辉煌稀土路
 
作者:办内信息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3006 更新时间:2021-4-29 13:52:22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面向未来,面对挑战,全党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我们党已经走过整整一百年的历程,这是筚路蓝缕、披荆斩棘、艰苦创业、砥砺奋进、充满艰辛、充满传奇的百年。甘肃稀土52年的艰苦创业史,融入我们党的百年史,是一代又一代甘肃稀土党员知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真实写照,是一代又一代甘肃稀土干部职工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真实写照。在甘肃稀土的创业发展史册里,以郑家琪、李寿田、萧本华、杨文浩、薛怀义为代表的五代稀土人,曾在这块土地上奋斗、奉献过,为这块土地付出过劳动和汗水、奉献过青春和智慧;一代一代稀土老党员、老干部、老职工把一生最美好的年华奉献给了这个企业。今天,以刘培勋为代表的新一代甘肃稀土人,已经接过前辈们的接力棒,以昂扬向上、开拓进取姿态,行走在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不管走多远,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走过的昨天。从本期公众号开始,公司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开辟《稀土记忆》专栏,特邀请公司老党员、老职工给我们讲述企业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创业史,讲述企业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兴企史,讲述企业敢为人先、激流勇进的发展史,以此激励广大党员干部职工向先辈学习,向楷模致敬,为开启甘肃稀土高质量发展新征程而努力奋斗!

                ---编者的话

辉煌稀土路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看今朝,锦绣山河美。

    一百年,筚路蓝缕;一百年,披荆斩棘;一百年,风雨征程;一百年,砥砺奋进。中国共产党,正以一种担当的形象展现在9300万党员面前;中国共产党人,正以一种奋进的姿态展现在14亿国人面前。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之际,怎能不让人豪情满怀、感慨万千?

    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党史学习教育如火如荼开展;篮球、排球、羽毛球比赛火热进行中;书画摄影奇石展、建党一百周年歌咏比赛、大型综艺晚会、离退休老党员座谈、走访慰问老党员、老劳模、科技工作者活动纷呈......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公司党委以“奋斗百年路,起航新征程”为主题,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庆祝活动,努力营造庆祝建党一百周年的浓厚氛围。

    党旗飘扬,民心所向。镶嵌金色铁锤和镰刀的中国共产党党旗,高高飘扬在文化宫中心广场上空,映衬着稀土新老党员幸福的笑脸,凝聚起稀土员工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

    红歌嘹亮,豪情万丈。喜迎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稀土员工的汗水挥洒在均匀滚动的回转窑前,飞舞在流动的萃取线上。

    稀土党员,每个人心中都高高飘扬一面鲜艳的党旗;稀土员工,每个人心中都怀揣一个红红的中国梦。在举国欢腾的日子里,稀土各板块的干部职工个个满怀昂扬奋进的豪情,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奋斗在各自平凡工作岗位上,用最深情的告白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把一颗颗爱党心、一片片感党恩凝聚成“自强不息、艰苦创业、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的企业精神,为实现公司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创业之路

    尊龙手机版官网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甘肃稀土”)的前身是一家金属铍冶炼厂,代号903厂。她创建于1969年,1975年转产稀土生产,她是我国最大的稀土冶炼分离骨干企业之一。岁月更替,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她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建设发展历程,始终以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精神,过硬的工作作风和享誉海内外“熊猫牌”稀土系列产品立于市场经济的潮头之上,尤其是与中国北方稀土重组以来,甘肃稀土迈上了崭新的台阶,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走上了一个更博大的空间。企业经营规模持续扩大,经济效益稳步提高,综合实力逐年增强,职工生活水平不断攀升。截止2020年12月,公司总资产32.21亿元,净资产27.44亿元,这座山沟里的国有稀土企业为中国稀土工业、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回顾走过的过去,回顾走过的路,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一代代稀土人为甘肃稀土付出的辛勤劳动和做出的贡献。以郑家琪、李寿田为代表的第一、第二代稀土领导班子,以“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甘肃精神,在甘肃稀土这块不毛之地上,建起了当年中国稀土行业最早的稀土冶炼厂。厂史记载,1969年年初,为了保证国家493重点国防工程的需要,国家计委、冶金部决定在西北建设一个生产铍的工厂,定名为西北铍厂(此名后来一直没用)。1969年5月和9月,根据冶金部393、394号文件指示,在第十一冶金建设公司领导下,成立903厂联合设计组,两次在甘肃地区选择建厂地址。选址同志先后奔走了几十个地方,经过多次研究讨论和分析比较,最后提出韦家沟、石岗沟、糜滩沟、杨稍沟四个建厂地址供选择,报经兰州军区、冶金工业部批示后,确定在靖远县附近杨稍沟建厂。1969年9月29日,在杨稍沟进一步勘探时,发现杨稍沟地质为比较发达的湿陷性大孔土,不适合建厂,后又选择了朱家台子,报兰州军区、甘肃省革委会、冶金工业部批准同意后,最后选定在朱家台子建厂。
    因冶金部稀有金属厂名前均冠有九〇两字,因此,确定铍厂的企业代号为“九〇三厂”。
从建厂到1976年,生产的产品为稀有金属铍,也是我国第一个铍生产的正式工厂。
    1969年9月,第十一冶建设公司革命委员会九〇三厂指挥部成立,下分设十一个组开展工作。12月26日,第十一冶金建设公司向冶金部报送了《第十一冶金建设革命委员会九〇三厂设计方案说明书》,1970年2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冶金部军事代表192号文件正式批准九〇三厂设计方案。



    九〇三厂基建工程正式开始施工于1970年3月初,1972年7月完成验收。占地总面积320000m2,总建筑面积为72685m2,投资3522.22万元,计划年生产能力为10t金属铍。共有5个主要生产车间,因厂址选定的时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二十周年,因此各车间名称前均冠以“20”两字,如二车间就称为202车间。车间工人采用连、排、班编制,车间为连、段为排、组为班。

发展之路

    从建厂投产后,一直进行单一铍生产,到1975年向银行借贷总额高达870万元,企业频临非关即停的局面。当年国家从战略全局考虑,国务院副总理方毅经多次调研,建议九〇三厂转产做稀土,利用铍金属生产原有设备,对车间进行改造,土法生产氯化稀土,逐步转产。同年8月1日,正式得到国务院批准,同意转产生产氯化稀土,原料从包钢白云鄂博按计划调拨。在物资匮乏、白手起家的情况下,仅有的几名专业技术人员从中国有色研究院、湖南水口山矿务局临时抽调,工人按照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打地基,砌土炉;工人师傅土法上马,裹着湿棉衣爬进回转窑检修,当年生产了200t氯化稀土。1977年以后,一直致力于稀土生产线的完善、配套、改造工作,逐步改善生产环境。


    1980年,开启了李寿田、尉锦昌“自强不息,艰苦创业”的新纪元。公司相继建起了抛光粉生产车间、稀土分离车间。以孙鸿奎、焦安瑞、萧本华为骨干的一批工程技术人员成长起来,他们打破单一式的生产经营模式,扩大产品品种、规格,提出“以质量求生存、以品种求发展”的经营方针,决心实现“三年稀土品种齐全、五年利润破千万”的奋斗目标。1981年8月28日,新建了6000T氯化稀土生产线,加上旧线,903厂每年氯化稀土生产能力达10000吨,一跃成为国内最大的氯化稀土生产厂家,也是国内仅有的三家国有稀土分离企业,当时被称为中国稀土行业的“三驾马车”之一。1981年10日,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903厂,正式更名为甘肃稀土公司,为冶金部管辖的大型国有企业。1985年至2000年,甘肃稀土公司先后划归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国务院稀有稀土局、中国有色兰州公司管理,是中国有色系统麾下的大型国有企业之一,员工人数最辉煌时期达到3400多人,总资产在10亿元。

开拓之路

    2000年5月,甘肃稀土下放甘肃省人民政府管理,为甘肃省国资委监管的省属大型国有骨干企业之一。由于稀土精矿的先天不足,公司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稀土生产线处于“无米下锅”的地步,公司几乎面临破产的境地。这一年十二月,甘肃省委组织部任命杨文浩同志担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李发金担任总经理,这是第四代甘肃稀土领导班子团队。杨文浩班子团队临危受命之时,正是国内稀土市场“军阀”混乱之际。国际上,外商趁国内稀土市场烽烟四起,相互压价、相互倾销之机,大打“游击”战术,到处低价囤积中国廉价稀土;而在国内,由于利益的驱使,国内稀土盲目扩大生产规模,大搞重复建设;企业与企业之间多头出口,低价倾销,致使稀土行业危机四伏。据当年有关资料统计,从1998年至2000年三年时间,国内整个稀土企业产品价格暴跌,生产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因为无序竞争,80%以上的稀土企业处于严重亏损状态。


    甘肃稀土也不例外,生产线经常处于“等米下锅”之境地,稀土精矿几次大幅度提价,产品价格下跌幅度高达50%以上。据财务数据分析,甘肃稀土如果依然按照1999年的生产规模、产品结构和技术水平组织生产的话,2000年亏损9000万已成定局。新一任领导班子临危受命于危难之时,自然会有挽危难之“举”。从发展战略上,杨文浩经营团队集思广益,提出:“控制稀土精矿的加工总量,多种途径利用多种稀土资源;对30年来发展形成的新老稀土加工分离工艺不断进行系统优化,整合完善,致力于质量的提升、指标的优化、成本费用的大幅度降低、资源综合利用、环境污染治理、短线新产品的不断开发;保持、利用和发挥现有稀土加工分离线的优势,做精、做细、做优、做特稀土加工分离,有选择的发展稀土功能材料和应用材料,实现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寻找新的经济效益增长点。”资源是困扰甘肃稀土生存和发展的瓶颈问题。杨文浩团队提出的“多途径利用多种资源,寻求稀土资源供给的多元化”,无疑是解决瓶颈问题的钥匙。从文化上,杨文浩班子团队倡导“优秀企业文化统领下的人和”。就是说,甘肃稀土天时、地利都不占优势,只有依靠全体干部职工齐心协力、团结奋斗、不屈不挠、顽强拼搏、自强不息、艰苦创业、积极向上、奋发有为,人人尽心尽力、尽职尽责,相互体谅、扶持、众志成城、抱团取暖、共克时艰、形成合力,才能实现企业长远可持续发展。杨文浩班子及后面接续的班子团队自始至终都遵循“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一步步向前迈进。可以说,甘肃稀土的发展史,本身就是一部“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创业史,“艰苦创业”是甘肃稀土发展的制胜法宝。

蜕变之路

    为进一步做强、做大稀土主业,2003年,杨文浩班子团队提出组建成立集稀土主业优质资产拟上市的尊龙手机版官网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完成政策性分立破产。后来由于多方面原因,拟上市公司没有完成。2018年5月,在国家工信部、甘蒙两省区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指导帮助下,北方稀土与甘肃稀土完成了重大战略重组,北方稀土持股48.26%,成为甘肃稀土第一大股东和控股股东。随着战略重组协议、股权转让等一系列协议的签署,甘肃稀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开启了两家有着深远历史渊源的大型国有企业强强联合、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




    惟其艰难,才显其勇毅。从上世纪60年代末期开始,由于受地理位置限制,市场两头在外影响,甘肃稀土一直处在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属于稀土业内典型的“孤岛型”企业。重组以来,以薛怀义为首的班子团队弘扬稀土前辈们一以贯之坚持下来的“自强不息,艰苦奋斗”优秀企业文化,通过“内外脑”并用,做强做大企业,做精做细稀土产业。“外脑”方面加强与包钢(集团)、北方稀土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合作,对标升级学先进,四降两提练内功;“内脑”方面立足实际,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以刀刃向内的勇气抓改革,以高效务实的举措抓落实,生产经营指标行稳致远,改革发展高歌猛进。
    尤其是去年以来,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百年未遇之大疫情的严峻考验,以刘培勋为班长的新任党委班子全面贯彻十九大及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内蒙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包钢(集团)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魏栓师在调研时的讲话精神,坚决落实“六稳“六保”任务,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生产经营两手抓、两不误,积极化解环保形势严峻、市场大幅波动、下游需求严重缩减等一系列困难,全力组织高线满负荷生产,以高度自觉的红线底线意识力促安全环保,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力抓产品质量,以专业化的管理流程重塑企业基础,以全面开拓的灵活经营争创营收效益最大化,生产经营指标实现历史性突破。


     一个个数字便是最好的证明——截至2020年12月底,甘肃稀土产能规模位居国内前三位,稀土加工分离产业年分离能力3万吨;稀土金属年产能5000吨,稀土研磨材料年产能4000吨,稀土贮氢材料年产能1000吨,稀土磁性材料年产能1500吨,氯碱年产能2万吨。企业生产规模、工艺技术、装备水平、营业收入、综合实力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是中国稀土行业产品品种多、产业链条最长的企业之一。

    纵观50多年的艰苦奋斗历程,甘肃稀土有苦难,有辉煌;有成功经验,也有失败教训,老一辈建设者、开拓者以顽强拼搏、勇毅笃行的精神,于无路处创出新路,于荆棘处开辟坦途,他们执着地探索耕耘、奋力攀登,把自强不息、艰苦创业的企业精神写在新时代的史册里,刻入博大深厚的文化内涵中。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我们要时刻铭记老一辈稀土人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不断从中汲取营养、有所启发,勇敢接过历史的接力棒,扛起发展的重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不移推动企业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邓家恂 撰稿)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通信地址:甘肃省白银市42支局  邮政编码:730922  公司网址:http://www.huangchaogeju.com  电子信箱:re@huangchaogeju.com  
电话:86-0943-8822618(综合办公室)   传真: 86-0943-8822883 8821992 
版权所有 尊龙手机版官网股份有限公司    陇ICP备69330698号-5   甘公网安备 62040202000127号
尊龙手机版官网